上世纪50年代初,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刚刚开局,我们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。
当时,我国急需发展地铁、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,以支撑日益蓬勃的经济社会发展。
然而,这些重大工程少不了地下隧道的开挖。而隧道掘进所需的关键设备——盾构机,我们当时还一无所有,完全被国外先进的技术所垄断。
上世纪90年代,当我们着手修建世界著名的秦岭隧道时,由于自身技术实力薄弱,不得不向德国等西方国家购买盾构机。
更可怕的是,欧美国家不仅对盾构机技术封锁,就连半导体、新能源等诸多领域,都对我国实行全方位的技术封锁。
一台顶级盾构机往往要价数亿元人民币,而且随时有可能停止供货,这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造成了沉重压力。
一个拥有14亿人口大国,却连基础工程设备都受制于人,这在世界科技史上能够说是一大耻辱。
有识之士高呼:要实现民族复兴,就必须要掌握发展命脉;要掌握发展命脉,就一定要自主创新!只有这样,我们才可以真正自主掌控未来,立于不败之地。
于是在1997年,我国组建了由院士、专家领衔的攻关团队,决心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盾构机。
这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领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,打破了西方国家的长期垄断。
通过不断努力,我国盾构机的掘进能力、掘进直径、施工速度等指标,都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。
这个纪录不仅彰显了我国盾构机技术的世界领先水平,更标志着我国工程建设实力的日渐强盛。
到了2022年,在国家格外的重视和全力支持下,中国盾构机产量突破1000台大关。
这不仅彰显了我国自身在这一领域的快速的提升,同时也应了前车之鉴,让那些曾经封锁我们的国家深受其害。
国产盾构机可谓成就斐然,不仅让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自给自足,还打开了世界舞台,抢占了全球市场先机。
这一切的根源,都在于多年来我国在培养先进设计和制造能力方面付出的不懈努力。
通过与国际先进企业合作,我国工程机械企业的设计理念和工艺发生了根本性变革,各项技术指标不但达到了全球领先水平,而且具备了大型化、智能化的特点。
如今在沙特阿拉伯、阿尔及利亚、新加坡等国家的大型基建工程中,我们随处可见中国盾构机的英姿。
它们不仅催生了当地的基础设施腾飞,同时也推动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国际形象与影响力持续走高。
从无到有,从自给自足到大规模出口,再到主导全球市场格局,中国盾构机阔步向前,昂首阔步,正是自主创新的结果。
事实证明,只有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,一个国家才能真正站稳脚跟,在全球科学技术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。
如今,为保护我们的祖国的核心技术不被泄露,一些行业领先的技术和产品,也被限制出口,而有核心技术的大型盾构机,也被限制出口给欧美国家。
因此,党中央格外的重视,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,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,不断加大资产金额的投入,持续增强产业创新能力。
给创新营造更好的法治化、国际化、便利化环境,培养和引进大批创新人才,为装备制造业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。
从一穷二白,到一步一个脚印克服重重困难;从技术殖民,到自主突破、创新超越;从被卡脖子,到反制封锁,大步走向世界。
更折射出我们在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上那永不言弃的探索和奋斗精神,也昭示了只要坚持自主创新,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在任何领域实现突破和崛起。
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,中国必将在人工智能、量子通信、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领域全面突破,扫清自主创新前行的一切障碍,最终当之无愧地成为一个科技强国、制造强国。
让我们继续砥砺前行,书写中国科技发展的新辉煌。只要我们坚持自主创新,就一定能让更多的世界级科技成果在祖国大地孕育生根,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!
中工网:《国产首台16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“京华号”实现创新飞跃,请看——四代盾构“机长”接力奔跑》